功成身退那是传说,能得善终才是本事

在那场奠定韩赵魏三家分晋格局的晋阳之战中,有一个人特别突出,他就那个冒险出城,成功策反了联军阵营中的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不仅扭转了战场态势,让实力最强的智氏灭亡,改变了未来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甚至是中国历史的走向,更救赵氏于危难之际的赵氏家臣:张孟谈。

探究张孟谈的故事,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另类的启示。因为,每一起事件的背后,都会有一些值得人们琢磨的道理;每一个看似随意出现的戏剧性场景,背后都有“人性”这个导演在操纵着!从有关他的历史记载开始,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人物。

公元前458年,赵无恤继承了赵简子的位置,成为了赵襄子,他的家臣张孟谈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公元前455年,晋阳之战发生前,张孟谈建议赵军退守晋阳城。到了晋阳之后,张孟谈建议挖出董安于建城时储备的铜和荆条,用来造箭,解决了燃眉之急。被围困了将近三年晋阳城内,已经到了“沉灶产蛙,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士卒疲弱,襄子动摇,有心投降”的危急关头,张孟谈先劝赵襄子要坚持抵抗,再冒险出城,成功地说服韩魏两家弃智。《淮南鸿烈解·人间训》中载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晋阳之战胜利后,赵襄子大赏功臣,时刻跟随在他身边恭敬侍奉、平奇无功的家臣高共却被列为了第一功臣!赵襄子的解释是: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战后,张孟谈在帮助赵襄子巩固了政权、开拓了疆土之后,向赵襄子主动提出了“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回家种地)的要求。他们之间的对话,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战国策·赵策·张孟谈既固赵宗》中记载,张孟谈对赵襄子说:“从前,先君简主治理赵国,有遗训说:‘五霸能够统帅诸侯,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两条:一、国君的权势足以控制群臣;二、不能让群臣的权势控制国君。所以,到了列侯这样地位的人,不能让他身居宰相之位;将军以上的人,不能让他们亲近文官大夫。因为上述两种人,挟权势,恃功劳,容易控制国君。现在,我的声誉已很显赫,地位也很尊贵,权力很大,大家都很服从。我希望放弃功名,丢掉权势,成为一个普通的人。”赵襄子很不高兴地说:“这是为什么?我听说,辅助国君的人,应该有显赫的美名;为国立大功的人,应该有尊贵的地位;领导国家的人,应该有重大的权力。自己心怀忠信,大家都会服从他。这是先圣之所以使国家安定的原因啊!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张孟谈说:“您所说的,是成功之美;我所说的,是治国之理。根据当前以及古往今来的事实,我认为,天下一切美好都是相同的。可是,大臣与国君的权力如果完全相等,却还能美好,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记取过去的教训,可以做为今后做事的借鉴。您如果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重蹈历史的覆辙,我将无能为力。”诀别之意明显。三天后,赵襄子派人对张孟谈说:“国家的政务,臣下不听分派,怎么办?”张孟谈回答说:“处以死刑。”有人劝赵襄子说:“左司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安定,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竭尽忠心,您就让他走吧!” 于是,赵襄子同意了张孟谈归隐到肙丘去种地请求。这个时候,书上记载了一句话:只有英明的国君当政,才会有贤能的大臣。

张孟谈在肙丘耕种时,韩氏、魏氏、齐国、楚国四方背弃了与赵氏原来的盟约,准备出兵攻赵。赵襄子去见张孟谈,告诉他说:"从前瓜分知伯的领地,我们多分了十座城,现在诸侯又来打我们的主意,这怎么办?"张孟谈说:“您就为我背着剑,驾着车,让我到国都去,让我住在宫内前殿中,给我大夫的官职,我去试试看。”赵襄子同意。张孟谈于是派他的妻子出使楚,派他的长子出使韩,派他的次子出使魏,派他的幼子出使齐,四方联合进攻赵氏的图谋被破坏。

在看完有关张孟谈的主要故事之后,不知大家有什么感想?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还请朋友们指正。

(一)禽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对功臣宿将结局的精确描述,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人都没能摆脱这个诅咒。例外的是,范蠡在辅佐越王成功后远走他乡当起了富翁,张良在辅佐高祖成功后随赤松子云游天下……不过,自从他们相忘于江湖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也没有回来过。而这个张孟谈,不光给我们留下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成语典故,能在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更能在赵氏危难之际重出江湖,力挽狂澜,将个人的功业成就和保家善终兼顾到了极致!此时,我想到了那个被史官评价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更被曾国藩推崇为“享大名立大功而又善收晚场的千古第一人”的郭子仪。不过,郭子仪曾三起三落,因不贪恋权势,才得善终。不知道能不能用后面这句话来评价张孟谈:名将家臣本相似,功成身退第二人?

(二)张孟谈为什么会那么坚决的要求归隐?主流说法是:主动归隐,但是如果结合历史的相关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张孟谈的归隐也是自己无奈的选择, 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当张孟谈策反了韩魏,解了晋阳之围后,他的功业、声望已经超越了赵襄子,已经有可能影响到了赵氏的地位,这时,肯定已经有人在赵襄子面前用简主遗言开始诋毁他了,他听到了一些风声,正因为赵襄子相对来说比较开明,才能让他将这些话说明说透,免得以后再被别人从背后暗算。二是,即使别人没有说过此类话,作为一个有为的宗主,赵襄子当然清楚赵氏宗亲是怎么发家的,他们家目前就是晋国国君约束不了的家臣,他们家就是靠挖晋国的墙角发的家,所以在防止自己家臣挖自己家的墙角方面,自然打算的比较多。三是,晋阳之战后的评功评奖,就很明确的向大家传递了一个信号,能力再强、功劳再大都没有用,最主要的是臣子们的忠心能让主子放心,其实这已经变相的给能力派们制造出了保皇派这个制约的力量。四是,史书上没有记录他们谈话时的场合、人物、动作和表情,不知道这时的赵襄子和张孟谈是两个人,还是很多人在一起谈这件事;是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坐在办公室里,还是两个人坐在茶秀咖啡屋里;是两个人都坐着呢,还是一个坐着一个跪着;边上那个人是倒茶扇风呢,还是在恭恭敬敬地做记录……确实不敢往下乱想,再差一点就会想到用“流放”这个词!五是,我们中国语言的奥妙在于,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的意义不一样;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说出来的意义也不一样;同样的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意义也不一样。只要试着用不同的语气配上不同的动作表情,再来试着将上面那段对话场景模仿一下,可能大家会找到不同的感受。六是,信任不信任,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中就能看得出来。如果他是真心的想为赵氏考虑,认真的执行赵简子遗言,自觉主动地放弃了地位权势,那在赵氏遭受新的危险之时,他肯定也会不请自来的、主动的为存赵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不是等着赵襄子去请他,还给赵襄子提出了要为他背剑驾车、在官方场合平反、风风光光的进京等要求。他想挽回什么,想掩盖什么?由此,我认为他在三年前的回家种地不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是被逼的。

(三)张孟谈为什么能够善终?一是,形势所迫。当有人向曹操建议趁机除掉投靠自己的刘备时,郭嘉劝阻的这句话“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也”就很有启发意义。当时的赵襄子只是一个卿大夫,还不是诸侯,虽然也不听君主的话语,但他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不顾国际影响的胡为,除非不想将事业做强做大,给韩魏甚至是其他诸侯国的人留下忘恩负义、屠戮功臣、不可交往的口实,这可能也是很多企业在初创阶段老板之所以能够容忍那些容易犯上下属的原因。二是,能够控制。对于功臣来讲,只要把他的放在可控的范围内,能掌握住他,肯定比弄死他的效果要好,人民内部矛盾怎么说都是内部矛盾,面对外敌时仍然会结成统一战线,至少可以狐假虎威地借助这个威慑力量来震慑那些不明真相的敌对势力。三是,政治妥协。不知道张孟谈和韩魏两家有没有什么私下的政治交换,毕竟是心腹家臣,自然掌握着不少的内部机密。活则秘密永远是秘密,死则秘密变成公开!而这一点来自于最后他的作为,在面对四国进攻面前,他凭什么仅派出了自己的老婆、儿子分别奔赴四国,就让能四国互相猜疑,导致联合行动破产?说张孟谈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我信;如果说连他的老婆孩子都有经天纬地之才,你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信了!四是,力能自保。赵氏势力内保护张孟谈的隐形力量已经很强大了,制约着赵襄子不敢对他下死手,张氏会不会像姜维的屯田,只是远离避祸?我不愿意将张孟谈的善终看成是赵襄子的诚心对待,因为我在前面已经几乎快要得出他是因为被逼无奈才归隐的结论,至于还会有什么原因,我说不出来了,只能留给读者们自己去琢磨了。

不知道是我把人们想的太坏,还是这个世界原本就充满了狡诈?写到这里时,我自己的心情也不是很好,毕竟把一件很让人们羡慕向往的事情分析的那么让人不堪入目。

算了,还是用刘墉先生的这句话来结尾:我不是教你诈,是要你认清这个世界!

作者:刘超峰 。笔名:木林;


推荐: | 马到功成茶盘 | 马到功成吊坠 | 十字绣马到功成 | 马到功成十字绣成品 | 做才是得到

本文标题:功成身退那是传说,能得善终才是本事

功成身退 那是 传说 能得 善终 才是 本事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5-07 16:01:01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