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状元是怎样从文武双全变成一介武夫的?

在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苏灿。他武功虽强,文试却是花了几十万两银子请人帮着过的。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那么,在清朝,考武状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要考些什么?清朝的武举参考者的各项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得其撸无比的?

武举开始于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十月乡试,次年九月会试。中了乡试的,叫武举人,中了会试的,叫武进士,这些名号,跟文举是一样的。

武举考试时,要考些什么呢?

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武,名为外场。

有马射、步射、技勇。技勇又分为开弓、舞刀、掇石三项。考试的时候,先试前两项,两项合格,才能试技勇。也就是说,考试有严格的步骤,并非三选二,三项里两项达标就行。

如果能侥幸考到技勇,难度可真不低啊!现代人只能忘而兴叹了——再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刀舞花,掇石去地尺,三项能一、二者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三场。

也就是说,还是得先考拉弓舞刀,合格才能举石头。不知十二力的弓要多大力气才拉得开,反正八十斤的刀,我是提不起,放肩上背着走还行。

其二是文。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策两问,论一篇”,考过了武才能考文。策论有多难?大概就像高考让你在写一篇八百字的记述文与一千五百字的议论文里选一样,你大概会选记述文吧?而策论,则是硬性要求后者。

那时清朝需要的,是文武双全的武举人,武进士——从这个看来,武举比文举难得多。

正是因为太难,所以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路下降的。

武试我们以步射为例。

康熙十三年,距离靶子八十步,九支箭,中两支算合格。

到了三十二年,五十步,中两支算合格。

乾隆时候,直接三十步,六支箭,中两支合格。

看起来乾隆时期对中靶率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但距离却短了五十步。显然,越是近,当然就瞄得更准了。

文试呢?

最开始是用武经七书。康熙觉得这些书内容有点杂,直接给他增了两门,《论语》和《孟子》。“首题用论语、孟子,次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乾隆二十四年,四书不考了,“文理但取粗通者”,不要求你水平多高,读得通文字就行了。过了四十八年,到了嘉庆时期,“乡、会试内场策论改默写武经百余字,无错误者为合式”。

我感觉默写武经百余字,其实还是蛮难的,因为武经好几本,若是要默写某本某篇呢?等于还是得读通武经几本书且熟记。否则,写不出来。

但之前“文理但取粗通者”都行,我觉得可能这百余字,是固定的,早就选好了范围。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此一来,不论从文从武,清朝的武举都从“文武双全”变成了纯粹的“莽夫”考试。“专重骑射、技勇,内场为虚设矣”。

苏灿的事发生在咸丰年间,此时武举文试已形同虚设,如果他能好好读几句书,他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史为镜(时评、历史)


推荐: | 你是怎样的人 | 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 数学是怎样学好的 |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 我是怎样考上北大的

本文标题:清朝武状元是怎样从文武双全变成一介武夫的?

清朝 武状元 状元 怎样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4-28 11:25:40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