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很无聊?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这篇

2016-11-14 02:38:01

新闻中心>谈资>正文内容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于11月11日零时在中国上映。国际大导演就是不一样,自信地跟马云爸爸的双11撞档期。但是呢,除了11日120帧零点场首映票抢的很火热,那个争分夺秒只为票一张啊。抢票的速度丝毫不亚于清空购物车的速度。之后几天的票房和豆瓣评分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especially,上映首日票房不敌!(二次元威武!)

网上的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论大体是分为这几大派:

1技术控——意淫其中,自得其乐。

“过去的3D技术,左右眼分看两个交错但相同的画面以形成立体感,但这种与平时观察截然不同的分视法也使人错失许多细节,尤其是抖动和频闪让2个小时观影的观众眼部疲劳,负担极大。120帧以每秒5倍于原来的画格增加了流畅度,同时配合4K清晰度有了更丰富的细节展示,“超高帧”电影所呈现的超逼真画面对人眼来说更加平滑和舒服。”

说这么多,什么意思哦?

咳咳,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在3D与4k的结合下,仿佛一切事物就在眼前,可以触摸,可以感受。仿佛一排排丰胸翘臀的拉拉队美女,就在眼前;仿佛你就身处伊拉克战场,炮火在四周响起;仿佛是你在战场上遇到了敌人,和他近身搏斗,厮杀,把刀割深入敌人的脖子,用力,克服摩擦力,阁——,进去了,有血流出来了,越流越多,越流越多。最后,他眼睛闭不了了。

整部影片人物特写特别多,而且有很多拍摄角度是从观众视角拍过去,让你就感觉影片中的人是在和你对话一样。每个人物的表情被无限放大,放大到你可以观察他的眉毛,鼻孔,嘴巴是怎么随着呼吸起伏的,眼睛的瞳孔是什么状态,眼神是飘散,坚定,怀疑,还是其他。脸上的毛孔清晰可见,皮肤的颜色是微微泛红,还是有点苍白。因为拍摄出来的清晰度,真实感太强了,所以演员脸红都是要真正的血丝红起来,不是什么腮红就可以以假乱真。据说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就为了拍这部片,开拍前特意留出3个月进行营养调理,改善皮肤状态。

2故事迷——褒贬不一,普遍觉得有点平淡、

下面是摘抄的网友的评论:

豆瓣@zun:老实说,技术没有惊艳到我,真实感反而来自于故事。太多的细节让我在处境上感同身受,李安在这部片里展现的哲学,和少年派一样,一直没有变过。也还是带着客观又有体恤和仁慈的上帝视角,所以他的电影里总能出现挺身而出的女性。那些把电影当成速度与激情来消遣,说剧情平庸的人,不知道脑子怎么想的。

豆瓣@夏日里的猫:B+:抛开实验性的技术不谈,安叔最能引以为傲的能力“讲述故事”在这部电影里毫无体现,兄妹、战友、爱情、人生目标、战争诠释这些主题均只是点到为止,寡淡无味。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大概还是只有中场表演那段吧。

微博@养猫大户Catleslie:喜欢李安的不预设观点,或者说,让它看起来不预设观点。无法评论这个故事的题材,就像那些切得过分细碎的回忆片段一样,无法笼统归纳每一分感受。120帧4k3d果然是豪华套餐,千人场的六排中间位,的确会觉得现实世界被吞没。200块很值很值,希望好导演可以活很久很久。

摘抄了两段专业人士的点评:

张大海(《大众电影》执行主编):充斥着面部特写的电影,几乎每个人都顶着红鼻头以及泛着血丝的面颊和眼睛。120帧,4k让一切都纤毫毕见,但这种“真实”更像一种显微镜式的真实,它确实剔除了电影特有的质地。电影的故事有解读的空间,但这次作为主要噱头的技术并非那么令人惊艳。如果不是想突出这种技术的运用,李安原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加醇熟。现在,有些东西被稀释掉了。

李东然(原《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看的是120帧/4K/3D,非常好的浸入体验,球场会场,空间感逼真,感觉又到了美国,看得出导演从新技术角度对镜头语言颇多思考,从人物表情到肉搏战争,没有超级大场面却切肤感十足。当然也可能因为技术太新了,些许一些不足够顺畅的剪辑点,或许整个古典主义的视觉缝合机制到了需要修改的时候。故事层面仍旧是不失手的李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命题,命题虽不新鲜,但层层递进(那个穆斯林家庭里的小孩的眼神印象好深…),不乏思辨,却也温暖(正确)。

这部影片讲了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发生时间不过持续几天,背景也就是美国的一个普通城市。不过在一切都很日常的情况下,导演把镜头聚焦到一群在伊拉克战场上立了功的士兵,尤其是技术兵比利·林恩上。这样这就是不平常的故事了,大众不了解的一群人的生活。于是影片主要围绕比利,并以他的眼所见到的世界展开了。

比利·林恩因为在战场上不顾危险去就班长蘑菇(代号),碰巧被摄像机拍到,被美国媒体推崇为英雄。之后,布什政府把他们召回国,授予荣誉勋章,并安排他们在感恩节那天的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

比利的姐姐一直觉得是自己让弟弟去参军,让比利陷入这种危险,艰难的生活中。所以这次比利回来,她就想方设法不让比利再回去。她一直在劝比利不要回去,即使是最后她还是没有理解比利的选择。

在这几天,比利遇见了一位啦啦队美女队员,并对她产生了男女情愫,但她却把他当成英雄,一个现实生活中不真实的一个形象。最后她说:“你当然要回去,你不是英雄吗?”他本来因为她动摇了的心又回去了。

比利和他的班长,战友们,在这几天遇见了很多人:电影制作人,财阀,明星,节目幕后工作者,工作人员,保镖,石油商人,普通民众。。。。因为他们要参加这次活动,并有可能要参演电影。

通过电影,我们和比利一起度过了这几天,甚至我们把自己融入比利这个角色,想他脑海里想的一切,看他眼里观察到的一切(他真是个爱观察训练有素的好兵)。我们经历他经历过的,在经历的,感受他的喜怒和各种关系的纠结。

许多人批评这部影片太零散,平淡,其实这正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点——玩弄碎片。影片把比利的所见和所想像图片一样展现出来,我们可以全方位的参入他的生活中去,我们可以更好的体会到他的快乐,悲伤,迷惑,纠结。

后现代主义影片追求观众对视听奇观以及思想无限自由的享受,而不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要让观众侵入其中。这样,你看一部电影就像是进入另一个时空,体验另一个人的生命。日常生活并不是大起大落,充满故事性的,而是充满细节和蒙太奇式的偶然的,太过于故事性或许反而会失去最好观影体验。

坛子哥的观影秘籍:

把画面当成自己看到的,任何一个细节,背景,镜头转换都当成自己的视角转换。把自己完全侵入电影。这样你会发现,在影院的几个小时你过了另一种生活。这或许就是电影的一大发展方向。


推荐: | 没有秒针很 | 看到有没有很 | 无聊的盒子 | 最无聊的发明 | 最无聊的盒子

本文标题:《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很无聊?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这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无聊 那是 为你 没有 这篇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4-30 12:42:40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