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乘风破浪》看演员与电影的化学反应

韩寒新片《乘风破浪》主演阵容“一天一曝”的节奏已经完结,今天曝光了最后一位主演:彭于晏。

加上之前曝光的,一共有12位演员以及两只狗……规模堪比小四的《爵迹》,却又是完全不同的选角维度。

里面有正当红的票房保证:邓超、彭于晏,也有老戏骨金士杰,有受到认可的小鲜肉董子健,也有颇被质疑的赵丽颖,甚至有音乐人李荣浩,有叫兽易小星,有因为一段奥运采访视频而被大家认识但却不一定知道名字的小熊(第四行第一位)……

点击播放 GIF/1.3M

这么多不同维度的演员加盟《乘风破浪》,为我们带来诸多惊喜,这种感觉就像有网友评论的:每次一发照片,我就想:这TM又是谁!

不一定准确,但足以形容这种惊讶感。

今天要说的是昨天曝光的一位主演:李淳,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李安导演的儿子。

说起来真的挺奇怪的,李淳近期还出演了陈赫、宋智孝主演的喜剧《超级快递》,但听上去就是不如“李淳出演《乘风破浪》”来得惊喜。

再直接点,即使有条新闻叫“李安儿子主演《超级快递》”,感觉也不如今昨天被曝光参演《乘风破浪》有吸引力。

不知道这是不是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觉,再继续往下看。

仔细想来,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可能是:

我们对每个演员、每部电影的既有认知不同,当这些不同认知混杂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认知。

李淳虽然之前也曾参演过不少电影,包括这次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但我们对他的主要认知还是来自于他的父亲李安。我们对他的认知几乎等同于对李安的认知,所谓“爱屋及乌”“近朱者赤”皆源于此。

同时我们对《乘风破浪》的认知主要来自韩寒与他之前的电影《后会无期》。

所以当我们将李安的“文艺、细腻、人文”移嫁到李淳身上,与韩寒电影的“文艺、幽默、感伤”组合在一起,因为调性相似,就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效果。

而当这些与我们对喜剧《超级快递》的主要认知来源“陈赫”相叠加时,会因为属性不符,形成一种相互消减的效果,最后因为“陈赫”在整体电影认知中占据上风,“李淳出演《超级快递》”就会变为我们常见的那种“某星二代出演XX电影”的新闻。

我们常常会觉得某部电影里谁和谁不搭、没有CP感也是这种原因。

同时这种相互消减的效果只会在两个认知属性和体量相似的客体间产生。比如《冰封侠》里面的甄子丹和王宝强,《盗墓笔记》里的鹿晗和井柏然。

而如果属性或者体量本身就不等的情况下,反而会营造惊喜感。

比如李荣浩和小熊参演《乘风破浪》,并不会影响我们对韩寒电影整体的认知,就像韩寒去李荣浩演唱会当嘉宾,也不会影响我们对李荣浩演唱会的认知一样。反而会因为反差形成惊喜感。

再比如王家卫的电影《摆渡人》,我们对王家卫的原有认知和《摆渡人》的喜剧题材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期待感。当然看完预告后失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纵然如此,你也不能否认“王家卫拍喜剧”有着十足的吸引力。

以上两者认知之间直接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层面是这种反应背后的联想,这也是基于前者所产生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天,你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然后有你的两个朋友在你发的内容下互动了起来,而在此之前,你完全不觉得这两人认识,你会有种感觉:哇原来你俩也认识。

同样的,“李淳加盟《乘风破浪》”就会带来这样的联想:李安跟韩寒居然有交集!这是你认知里面几乎不可能放在一起的两个人,居然有根线就这么把他们连接在了一起。虽然可能他两在现实里见都没见过。但我们的本性就是喜爱八卦、喜欢循着蛛丝马迹来联想啊。

问你个问题,天后王菲给什么电影唱过主题曲?给你5秒钟考虑。

是不是《匆匆那年》?

为什么王菲同样唱了《致青春》、《清风徐来》,你会先想到《匆匆那年》呢?词曲固然是主要原因,但赵薇跟王菲本身的姐妹关系肯定不如王菲跟张一白来得反差大吧。

同样感觉的还有王家卫+张嘉佳、周星驰+徐克,因为你之前绝对想不到他们会一起合作,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你会有“哇”的感觉。

再说第三个层面,认知的变化。

我们对一个演员的认知随着接受信息的增多不断变化,同一个演员与同一部电影或者同一类电影之间的化学反应也会不同。

比如:1993年的电影《东成西就》。

当年本片仅仅是因为《东邪西毒》不能开拍,为不耽误演员档期而套拍的喜剧。如今被捧为经典,你不能否认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那些片中的演员后来都成为了顶级的大腕。

可能有人要问了,我们前面总是拿发生的电影举例子,能不能按这些标准谈一些没发生的?

嗯,那我们就聊一部没发生的。

王宝强的新片《大闹天竺》定档12月23日,还没有上映,不知道电影会如何。我们不妨做一下猜测。

在过去,我们对王宝强的认知主要来自大银幕:底层人民的那种单纯善良、小人物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些跟喜剧电影之间的化学反应,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为数不多的黑点《不可思异》都能过亿,算是佐证。

但是现在我们对王宝强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因为全民皆知的“马蓉事件”。在他那傻根式的笑容背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他现实中的悲伤。王宝强之后的喜剧可能无论怎么演,我们都无法彻底地开怀大笑。

换个角度来看,最高级的喜剧往往都是悲剧。就像卓别林的默片,通过喜剧来嘲讽权势贪婪的上层社会;就像《大话西游》,它能走上神坛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从电影中看到了人生的无奈。

对于《大闹天竺》,我们观影时会把王宝强的现实悲剧叠加在电影中,让电影背后的悲剧元素放大,起到悲喜交织的效果。让电影本身多了一个可供解读的内核,而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大胆猜测一下,不管电影如何,《大闹天竺》上映时的口碑可能都会比本身的质量要好一些。

演员与电影的化学反应远不止两者相加那么简单,就像你怎么也想不通:为啥盐酸和硝酸混合出来的王水,要远比盐酸和硝酸原本的腐蚀性更强一样。


推荐: | 男人看的电影 | 好看的电影 | 男人爱看的电影 | 看电影的艺术 | 看电影的收音机

本文标题:从《乘风破浪》看演员与电影的化学反应

乘风破浪 演员 电影 化学反应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4-29 04:41:55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