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朽的清朝也曾与时俱进,电报也可作为圣旨

圣旨,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只要是古装片,一般都会有宣旨的桥段:一个太监拖着长腔,圣旨到,XXX接旨,然后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BALABALABALA,钦此。然后跪着的人接旨,谢主隆恩,然后完成了整个宣旨的过程,这已经成为我们脑海里对于圣旨的固定的场景。

虽说对圣旨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圣旨的规定和样式还是不了解的,我们先来科普下: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也就是说圣旨并不是都一样的,不同人的圣旨规格和样式也不一样,官员品级越高规格也就越高,在宣旨的时候也就能很好的区别,另外为了防止假传圣旨,圣旨也有防伪措施。

在过去,由于交通不发达,人们的沟通也变得很长,有时候宣旨可能要三四个月才能到达,由于古代世界生活都很慢,所以虽然效率很低,但是也只能这样进行。

到了清朝,世界不一样了,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在慢慢变小,沟通正在变得越来越便捷,而圣旨或者驿站这样的效率低下的通讯方式,已经不适合庞大的清帝国。

虽说清朝很腐朽,但是好歹晚期也有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因此清朝末年还是上了很多先进的东西,比如当时的北洋水师就是亚洲第一的海军。而对于通讯,清朝也没有完全拒绝。

光绪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大沽海口炮台之间架设电线,试通电报,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直到光绪十年才相继完成了全国主要线路的铺设。 清朝从电报开通到电报立档,在到电报等同于正式公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清朝政府开设电报以后,许多军国政要的处理开始逐渐使用电报,但当时并不把电报看作正式公文,称为"抄电",所以电报不入档案,一些政务电报多为官员自己保存。这个时候传达的多是一些通知和通告全国的事情,但是由于电报的方面和快捷,很多机要的内容也开始用电报传达,这才被朝廷重视,至于电报作为政府正式公文则始于戊戌变法。

正式看到了电报的快捷和便利以及保密性,清朝开始考虑将圣旨用电报传达。

据《清会典》记载:总理衙门规定,凡因紧急。公事皇帝下达谕旨或督抚上奏都可使用电报。光绪二十四年维新变法时,为提高政务效率,清政府正式令:"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局。这些是有线电报的开始。 由电报局电知各省,电知各省,该督抚即行遵照办理,毋庸专侯部文”这就是说,各省督抚接到电报后就可遵照办理,不必等待公文。自此,才明确规定电报与公文具有例等效用。

电报作为当时新产生的文档种类,最突出巾的特点是文字简短:在清代上百个文书种类里、电报最为简捷精练,字数多的三五百个字、少的只有十余字,甚至更少。没有了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类的套话,怎么简单怎么来,例如,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发给总理衙门的电报:“密廿六幼樵电告闽河口来法兵船三只鸿沁”,全文共有18字。光绪十一年十月二十五出使英国大臣曾纪泽发给总理衙门的电报“密应闻缅王降英有”,全文只有8字。电报稿的结构很像书信、便条,通常比书信便条更为简便,如称呼、提称语、末启辞等常被省略,署名、时间也都简化。

不过这个时候的与时俱进已经晚了,虽说清朝末年有了近代化,也无法避免灭亡的命运。


推荐: | 谁的青春不腐朽 | 作为吃货的小 | 电报机 | 如果天国也曾悲伤 | 浴帽也可做

本文标题:腐朽的清朝也曾与时俱进,电报也可作为圣旨

腐朽 清朝 也曾 与时俱进 电报 也可 作为 圣旨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4-29 08:34:40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