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看不上别人?

2017-09-13 02:12:44

新闻中心>时尚先生>正文内容

上周许知远事件在互联网上掀起热议,也掀起了一波波站队热潮,捧的捧骂的骂,网友们仿佛找到了生活的宣泄口,键盘侠们一遍遍义愤填膺的刷着自己的三观。

然而,作为旁观者,站队、谩骂都不会使事件双方的人产生内因上的转变,就像我们曾无数次激烈的和父母表达自己的观点,父母曾无数次苦口婆心的试图“点醒”我们,最终却都以彼此的沉默告终。

生活中,能像马东这样跨越年龄的禁锢,自由穿梭于 60 、 70 、 80 、 90 的人实在是极个别的案例,大部分的人(不要只指责长辈,这里也包括你我他)都无法跳脱出自身成长的年代,所处的环境去思考问题,我们都困在自己的三观里,建立着不同的壁垒。

在开启我们今天的讨论之前,先来看几组不同年代的人,在生活相处中发生的小故事吧。

爷孙辈 |@张小白_Z

还记得大一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回老家,穿了一条肥大的破洞裤,那时候觉得自己潮爆了,过了几天看到阳台上收回来的裤子上多了针脚细致的补丁……正打算问问怎么回事,却听见奶奶对爸爸说:“孩子好歹上大学了,多给点零花钱,你瞧瞧裤子破了还在穿。”

我:“……”

父子辈 |@香蕉香蕉芭乐

我晚上在朋友圈发美食,文字附注“深夜美食炸弹,没错,我在报复社会!”

然后,我爸私信我:别发反动言论,政治立场要永远正确,要求我必须马上删掉。

兄弟姐妹辈 |@董树懒

我哥哥比我大 8 岁,小时候他看一个什么兵人的动画,还有四驱兄弟,就强迫我陪他在阳台上摆小人,看着他玩小赛车……可是我完全不感兴趣,我只想回去看我的百变小樱。

不同的年龄层之间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壁垒,有些诙谐搞笑,可有的却让人压抑无力。

曾经听无数的人说过,你长期待在什么环境里,就会被环境同化为相似的人;可这种同化,真的是分个体的,这里再来一个小故事。

草 3 心的身边有一位 80 后创业者,大概也是这句话的忠实信徒。她总渴望着公司能有着新鲜的血液,于是她招了 90 后, 95 后,甚至 00 后……可当她的工作环境,甚至生活环境到处都充斥着“小朋友”的时候,她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她大概知道 95 后喜欢什么了,她嘴上也常挂着新潮的词汇,她穿着打扮也愈发年轻化;可是呢,她还是只看 TVB (笑)……对那些新潮的观点、文化,还是兴致缺缺甚至老干部似的 diss ……

她始终无法真正的与那些小朋友产生共鸣,她们之间始终是存在壁垒的,因为她从未真的认可那些不符合她成长需求的认识和想法,自然再怎么相处也只是更新外包装,内核上依旧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里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或许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在不断强化偏见。

说到强化偏见,归根结底,我们接收外界信息时肆无忌惮的自主选择的结果。

举个例子,草 3 心认识的很多 80 后,甚至 90 后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趣的最近有幸翻阅了某位友人很多年前的读书笔记,发现他在阅读过程中经常摘抄所谓的金句,然后拼拼凑凑写上自己的注解;恰巧那本书我也拜读过,可当时的观感和此时看到的友人的注解观点似乎迥然不同。

而当我试图和他讨论为何会得出这些结论的时候,他竟然记不清那本书到底写了什么了……取而代之的,他仅仅记住了他笔记本上那些被他二次思考处理过的只言片语。

这就是人类认识和记忆中有趣的强化现象,选择性的认同,然后片面的记忆。这里的偏见,不是说这种认识一定是错误的,而是说某种程度上,每个人的每一种认识都是一种偏见;当你一直强化你的观点、认识的时候,你会给未来有一天能够自然的换位思考创造壁垒。当你突然接收到一个不符合自己常规认识的事物时,就算你想去理解它们,也会发现搜刮完脑存储能支持你去理解的信息寥寥无几。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三观的架构就越完善越系统,对信息的选择性也就越强,从而更容易呈现出更坚实的文化壁垒。简单的说就是,面对截然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他们似乎就越难以发自内心的被说服,因为他们有着非常严谨且强大的知识体系去支撑他们现在的认识,常年累月的信息筛选本质上就是在强化“偏见”,草 3 心在高知识分子家庭摸爬滚打了二十几载,对此是深有体会了…

这也是直接决定着,为什么有些人能自由突破次元壁,而有些人不能;有些人满腹经纶却格局窄小,有些人目不识丁却拥有贤者的气度;年纪小或许接收新事物的速度是快一些,但是我们是人就一样无法逃脱一些认识的本能,比如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年长的没什么不同,唯一不同大概就是积累的时间长短铸造了不同的壁垒厚度吧。

想打破人与人间的壁垒(代沟),就得从打破自己一切固化的认识开始。过去的可以反思,未来从换一种接收信息的模式开始,比如改变阅读习惯,停止一味的在别人的文字、言语里意淫自己的故事,沉溺于那些自以为是的“虚幻”共鸣,尽可能去客观的揣摩文本真正的意图。就算看到自己暂时不认同的观点和论据,也别一味的否定,试图去理解一些异己者的逻辑,尝试录入与自身三观不同的观点;停止强化偏见,你才会看到更多的可能。

在传统的与长辈们的代沟里,作为晚辈的我们应该明白: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父母的建议要听,决定要自己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是坚持自信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也不要忘记换位思考,切勿过分的膨胀和自负。人都是被教育而后成长的,不要当自己有幸在这个时代大量接收信息,成长了之后,就开始嫌弃还未开化的父母,任何建立壁垒或一走了之的态度都是不负责任的,丢掉你的自负和自私,用心沟通。

而作为长辈,最重要的一点是走出惯性思维所营造的经验值,尝试去信任,信任你的孩子,信任新兴的文化;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去排斥,也大可不必自怨自艾你眼里的好东西在流失,其实文化也是轮回,倘若真有寂灭的,也学会坦然接受。

但愿有一天,代表传统的能不再苦大仇深,代表新潮的也不再膨胀傲慢。人和人之间能轻松的相互理解,Love&Peace。


推荐: | 我们为什么旅 | 为什么我们什 | 还没看不清 | 百看不厌值 | 现货不上釉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看不上别人?

为什么 我们 总是 容易 不上 别人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5-03 06:16:29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