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舆论场“受伤”的,总是警察

2017-05-22 05:33:11

新闻中心>皇帝说史>正文内容

作者丨胡丹

近日,一段交警执法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由于由于审查的原因,视频无法上传,截图如下(图中文字为原视频制作者所加)

视频内容就是警察要收缴图中骑车男子的摩托车,遭到抗拒后,将男子当场压在地上制服,上手铐带走,而这都当着男子孩子的面。视频中,男孩喊“爸爸”的声音格外令人揪心……

我隔着手机屏幕,又围观了一把,而且带着情绪,有一种想“鸣”的冲动。

我想说三点,第一点就跟情绪有关。

我的情绪是对着那几个警察的。

由于视频只是片段,前面的情况不清楚,我试着做一些判断:首先,穿着马甲的警察把铐子都掏出来了,应该不是普通交警。这个事不知发生在什么地方,但国内一些地方是交巡警联合执法,治安警察拥有交警所不具备的拘人权(上铐带走);其次,警方人数众多,很可能是在街上实施某个专项执法行动,比如整顿摩托车、电动车无证驾驶、超载、违章等。一般来说,集中专项整治时,执法更加严厉。结果这个骑车男子就撞上了枪口。形势是:今天非办你不可。

警察收缴、查没等执法行为较为普遍,这段视频被广泛转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警察当着孩子的面,将他的父亲按倒在地,并强行带走。

在执法现场,孩子的出现实在太扎眼,孩子的哭声太刺耳了!他的惊恐、哭喊和无助,格外令人同情。

对孩子的怜悯,最容易催发不满情绪,并转化为对警察的指责。请注意,警方的行为在此不存在违法性,但给人造成粗暴的强烈印象,主要就是在现场,他们忽略了这个无辜的孩子。

视频中,出现了一位仗义执言的女性,她很着急,但也很温和。试想,如果旁观群众不那么温和,假如突然出现一位激动的干预者呢?现场群众的情绪可能会迅速被煽动起来,在这条繁华的大街上,瞬间转变为一次大规模的群体事件。

所以,孩子,这个典型性弱势对象的存在,在公开执法的现场,很可能就是一个“燃点”,不小心就会引发大火。然而镜头里的警察们,完全不顾他们的执法行为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也没有顾忌孩子的哭声可能引发的强烈反感;警察执法本身可能没有问题,但不可否认,其行为是存在瑕疵的,而且是危险的瑕疵。

几个穿着制服的壮汉,当着孩子的面将他的父亲强按在地,显然警察的执法行为缺乏人性和人道的考虑。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头,侯亮平带人去抓贪污处长赵德汉时,因为赵的孩子在家,检查官们硬是在车里多坐了两个多小时,这就是执法的人性化,大家都懂的一个道理: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抓捕他们的父母。

人性并不是虚空的谈人权、谈尊重人,法律虽然是冰冷的,但执法的是人,对象也是人,必须考虑人性与人道。孩子的父亲固然违法在先,但孩子是无辜的,警方在执法时伤害了无辜者,这就是不当的。

所以我在看视频时,特别想说的是,请给孩子适当的安抚,注意执法的方式。

第二点,视频中的骑车男子,骑着电动摩托车,让幼童站在前面,在车流中穿梭,父子俩都没有戴头盔。他似乎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已经违法了,似乎也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巨大危险,当他激烈地与警方对峙时,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对抗给孩子带来的惊恐。

是他无意识吗?

我想不是,是他故意“无意识”了!

他应该知道,骑车不戴头盔、随便搭载、在车流中耍车技、闯红灯胡乱穿行……满大街都是这样任性的交通违法行为人;然而,法不责众,从众就是最好的行为标准,所以他不认为自己错了,甚至是违法了。

今天很“倒霉”,被警察逮住了,问题很严重,还要没收他的摩托车。那么多人,凭什么只抓我一个?!他一定这么想。他明明违法了,事实上,他天天都在违法,与大家一起违法,而且是在交警鼻子下违法,都没得事。今天忽然纠违章了,就要扣押他的摩托车!——“凭什么?我不服”!

这应该是他与警察争辩时的心理。听视频中模糊的对话,警察在跟他说“理”(他的违法性),他却在据“情”力争,双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讲不通,可是警察的面子也得要呀,于是对他断然采取了强制措施。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在违法违规,比如机动车驾驶员和副驾乘客必须扎安全带,有几个人遵守?对这些习以为常的“轻微”违法行为,警察往往视而不见,只是在“集中整治”时突然加大力度,罚款、扣发、甚至扣车——那就看谁倒霉了。可是这不拿执法当“运动”了吗?法的威严,是二十四小时满转的,不分平常和节假,更不是上级要来视察了、检查组要来验收“文明城市”了,就突然把法的口袋收紧,平常就任“口袋”松着。(以上关于“专项整顿”虽然出自推测,但是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第三点,视频所加字幕,明显偏向男子一方,片面指责警察。我的一位系友看过视频后说:“当前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把违法者引起的问题和违法者应当承担的责任转嫁到执法者身上”。警方也经常说:“英雄流血也流泪”,感到好委屈。这就涉及到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

人的正常心理,是喜欢猎奇,这就是常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相对于警察执法,人们更关注被执法人的反抗;与优秀警察的感人故事相比,人们更喜欢读坏警察的故事。这个短视频如果只是指责男子的交通违法行为,应该没什么人看,如果反映的是警察的暴力与违法,却多半能获得巨量的播放与转发。这是正常的受众心理,其心理机制十分复杂。

执法者既然不能改变受众心理,那么就应当从执法行为上多加注意,尤其是在观感上别触碰普通人的心理底线。大家看得过去,这就是符合人性的执法。

在一个所有人都拥有智能手机,随时可以摄像拍照、上传网络,事实本身还可能被歪曲的新媒体时代,警察更应该注意执法的人性化,至少得先让周围的群众理解。因为,当一名“路人”举起手机时,他就已经是新闻人了。如果在现场的人都不理解,如何期待隔着一个网络的大众能够理解呢?

我的观点是,当双方都处于冲动状态时,执法者一方,尤其要做到克制。当发现被执法对象带着孩子、其行为明显表现出抗拒和不理智时,尤其要注意执法方式的柔性,要善于与当事人交流,特别是常见的交通违法行为,重在教育当事人,不是非得争一时之气,扬执法者的雄风,一定要当场将其制服铐住。

如果在这件事上,警察多花一点时间、多想一点办法,多一点柔度和理性,是完全可以避免一次舆情危机的。

许多人替警察叫屈,说基层警察奔波在第一线,工作已经非常辛苦,流汗流血,却往往不被人理解,甚至是误解。可能,承受这种“受伤感”,应该成为从事警察职业的一种必要修为。

过去,警察被称为“警察叔叔”,一分钱都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那种警察形象其实是政治宣传所造成的“拟态”形象,并不十分真实。如今,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以及相对自由的网络舆论的形成,警察这门“亲戚”就不那么亲了,而且还被蒙上了几分暗黑的色调。我倒觉得这才是真正恢复了警察身份的实态:警察真不是邻家大叔,他们是专政暴力机器,是主要采用暴力方式行使国家公权力的一个群体——与警察打交道,哪里会有太多的温情脉脉呢?

就视频里的这件事来说,两边都有不对的地方,但论者的板子为什么习惯性地落在警方身上呢?在许多类此的事件上,警察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为什么受伤、倒霉的,总是警察?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违法行为人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对他们来说,公众都是不相干的人;而警方——无论是哪里的警察——则掌握并行使着普遍的公权力;公共权力就其赋权来说,是全体公民,理论上,警方的执法行为也与所有公民存在关系,在他们的执法行为里,投射着大众的关切和忧虑。

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很自然地把评论的焦点对准掌握公权力的警察,而且对他们有着比普通公民更为严苛的标准。警察应该知道并且理解,大众的不客气的批评,本质上正是一种监督,是穿制服、履行公权力者所必须承受的。

需要强调的是,不光警察,任何公共权力的拥有者,都必然要接受公众苛严的审视和评判,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还不享有普遍的公民权利(比如官员需要报告个人事项,公务人员对隐私和名誉权的流失应该有更大的宽容度等等)。权利,本来就是不“公正”的。

因此,警察不能拿“群众”的标准来看自己,当感觉受到舆论的不公正待遇时,与其委屈、抱怨,还不如把自己行使权力的行为做得更加无可挑剔一些。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


推荐: | 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 | 你在烦恼什么 | 你在烦恼什么签名 | 什么事都在发生 | 他的歌总是打

本文标题:为什么在舆论场“受伤”的,总是警察

为什么 舆论 受伤 总是 警察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5-06 04:20:16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