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纪录片当信仰,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2017-09-01 05:01:59

新闻中心>玲珑沙龙>正文内容

今天玲小喵请来的是一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卓扬,她曾经游学过五大洲,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工作过,回国后当了自由导演,最近更是被NYU的MBA/Film MFA双学位项目录取,她在追求纪录片创作的路上,一直未曾停下过脚步。

五大洲游学与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可能很少有人像卓扬一样,体验过三个国家三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并且自主选择了自己的道路。高考后的卓扬进入国内一所知名大学就读,期间得到了前往澳洲公派留学的机会,也是借着这次机会,她有幸接触到一直感兴趣的传媒与艺术学科,也同时打开留学世界的大门。

在澳洲领略过英式教育体系后,她决心转校去美国投入自己心心念念的Media Studies专业,也成为了当年学校里为数不多的转学生之一。

在美国的那段时间,卓扬身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件”,一是参与过学校的Semester at Sea(海上学府)项目。两个月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横穿大西洋、环游地中海,在船上听教授讲述欧洲历史,在港口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遗产。这段经历让她成为大学期间游学五大洲的异人,也成了国内朋友们眼中被羡慕的对象。

而进入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在卓扬看来,可能才是真正的“梦想成真”。

大学毕业前夕,卓扬凭借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进入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实习的机会,对于7岁就热衷Steve Irwin的节目,热爱自然、热爱博物的卓扬而言,每日能够被成千上万种珍贵展品所环绕,与一群热爱自然的兢兢业业的的研究者一同工作,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更可贵的是,这段与自然界珍稀展品亲密接触的经历也赋予了她对于世界的旷日持久的好奇心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有所坚持,才能有所得

一年之后,卓扬带着自由创作的愿望回到国内。实际上,进行本土化的自由创作,一直以来都是卓扬想去真正实践的。但四年的国外学习和工作,她已经像许多留学生一样对于国内的文化环境开始感到陌生,而想创作出能够扎根本土的内容和故事,就必须对那片自己所真正扎根的土壤重新熟悉起来。

像所预料到的那样,回国后的卓扬对于国内的环境感到不适应,花了不少时间调整、摸索,逐渐在混乱中找到头绪。这期间,她放弃了一些在旁人看来“油水丰厚”的机会——婉拒过奢侈品广告公司的offer,也放弃了为某热映影片制作后期。似乎从这个角度来看,卓扬有些过分挑剔,甚至有点“眼高手低”,但这背后,是她所一贯坚持的高标准。

多年的师承学习,卓扬非常明白“独立”的含义,另一方面,她也有着自己的“理想主义”,对于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商业性还是艺术性的,她都希望能够自己内心所设立的美学、叙事和道德上的三重标准,为了效果打破道德准则,为了贩卖苦难对救世主歌功颂德,这样任何一个面向上的降格,都是她所无法容忍的。

在拍纪录片上,保持要求,绝不妥协

卓扬说,在国内大多数观众眼中,纪录片的职责就是“纪录”下一切真实发生的事物,这样的理解之下很容易对纪录片导演产生一种误解:凡是有外力参与的,就是“摆拍”,就是“不真实”。

卓扬当然无法认同这样的观点,她说,相比起“纪录片”,用“非虚构叙事影片”来称呼它似乎更确切一些。她认为纪录片当然也是在讲故事,只不过故事的性质并非虚构而已。

在去年所拍摄关于赣南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宅人食堂》中,卓扬讲述了一个关于乡土情感、亲情传承的故事,乡村美食、赣南客家,这些命题对于一个生长于城市,又在海外生活了几年的年轻导演而言都是相对陌生的概念,这种自身经历的“不接地气”,让卓扬担心起该如何表达这部作品所承载的乡土人情。

但很快,卓扬就在剧中的主角筱霓姐身上找到了故事的主旨,筱霓姐是一名生活在赣州市的普通白领,她的愿望是学会奶奶做的拿手客家菜,好在中秋节时回乡为家人张罗一顿晚餐,让大家重温那种旧日的美味与乡情。卓扬顺着这条感情线,提取出了故事的主旨——城市发展下的亲情传承。

卓扬说,《宅人食堂》总体的主旨是要表达一种回归乡土的情怀,在这个日新月异、摧枯拉朽的时代背景下,其中饱含了十分现实的意义面向。

而作为这部片子的导演,卓扬希望观众在观看过影片后,能够唤起内心潜藏的那份亲情与乡情,与亲人通一次电话,甚至回乡探望一次……那么对于她而言,这部作品,就已经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了。

自由导演之外的另一重新身份

今年年初,卓扬收到了NYU的MBA/Film MFA双学位项目的录取通知书。这个项目结合了Stern商学院和Tisch艺术学院的资源和课程,平均每年全球只招五个人,而她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录取的中国籍学生。

收到录取通知的一段时间内,卓扬内心澎湃,有种世界被照亮之感。但这种感受也仅仅维持了一小段时间,生活依然还是照旧。而她终于也明白,一份来自世界最高学府的入场券仅仅如同她过去任何一段“光鲜”的经历一样,并不具有“点石成金”,将她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的作用。

回头看去,从少年时的臆想,到大学时的不甘,到漂洋过海辗转五大洲的无知者无畏,再到回国后的反复试错和迷茫,反而是这些点点滴滴所积累下的坚持和向上的努力,让她不断拨开人生的重重迷雾,认清航向,路径也越发开阔。

这期间,当然有些许困惑,些许心酸,但也伴随有很多的幸运。

卓扬说,这个社会尝尝喜欢把人生看成一场比赛,所以时常会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说法,但她自己显然不是这种理论的信奉者。

在她看来,把人生说成比赛,未免太过僵硬无趣,她更愿意将人生看成一场戏剧,或华美或热闹;一个四维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便没有谁比谁更称得上“赢家”。

新时代的嘉柏丽尔

卓扬身上的这份笃定与坚韧,无不令人联想起半个多世纪以前另一位同样执此精神的女性标杆人物,在她身上,有着多重定义与标签,时尚界颠覆者,全球知名品牌创始人,她便是可可香奈儿。

但比起“可可”,她的本名嘉柏丽尔却更少为人提及,但如果说“可可”是香奈儿精神的最好诠释,那么“嘉柏丽尔”就是她真正的化身。

嘉柏丽尔,这个名字印在香奈儿出生证明上,是最为真实、未加粉饰的一面。 嘉柏丽尔始终选择忠于自我,“只做自己”的口号掷地有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她带着热情、创造、专注与真诚,始终坚定不移,勇往直前,铸就女性自我的命运与个性。

嘉柏丽尔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指引向上的精神,今日的女性,依然追随这种精神不断往前,于是涌现出一批批新时代的“嘉柏丽尔”们。

谈到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时,卓扬说,所谓坚信不疑,其实是足够了解自己,也足够了解目标后,就会深知没有别的路可以选。就像恋爱和婚姻一样,如果对方是你的真心所爱,那些追求和经营也就毫不费力。梦想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对自我的怀疑。

而内在力量的增长则与前进道路中的曲折密不可分。在一次次矫枉过正之后,人会更了解自己,懂得与自我相处,从而能够管理内心的平衡,真正达到宠辱不惊的境地。未来依然有多重可能性,而卓扬说,最吸引她的依然还是探索的过程。


推荐: | 念念不忘ampa | 不忘初心一 | 信仰吊坠 | 信仰手链 | 信仰项链

本文标题:她把纪录片当信仰,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她把 纪录片 信仰 念念不忘 有回响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5-06 08:22:49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