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的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八辈子的模样!

暑假过去了,国产电影保护月也结束了。汹涌而来的第一波外国大片里,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诺兰大神的《敦刻尔克》。

如果让外国大导们比拼在中国粉圈的排名,诺兰笃定能坐头把交椅。自2000年《记忆碎片》收割了第一批国内铁杆影迷,再到后来的《蝙蝠侠之黑暗骑士》系列、《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一山更比一山高。

“诺神从不让人失望”也成了影迷们自豪的应援口号。

到这部《敦刻尔克》,外国电影评论网站的好评度简直逆天,更引得无数影迷心痒难搔翘首期盼。在“神作”的超高期待值下,影片终于在中国公映,却迎来两极化的口碑。

抱怨“不好看”的群众说,影片把三条故事线交叉剪辑,让人混乱难入戏;电影从头到尾都很压抑,欠缺故事感;还有人说,不就是一场失败的逃跑吗,有啥可拍的?

拥戴派却认为,时间线的交叉其实不难懂;而没有英雄主义,只有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残酷战争真实感,正是这部片高明的地方。

八八觉得吧,有人偏爱麻辣鲜香,有人推崇极清极淡,这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合不合适。习惯重口味喜欢爽的,这部片估计就不太对胃口了。

从寻常中见细腻的观众,却可能被战争中个体的渺小和无力、普通百姓平平淡淡的伟大而感动哭。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这片是个什么STYLE应该有心理准备了,如果不合你口味,不妨绕道。不过呢,八八还要为妹子们安利一个看片的理由,那就是:这电影里的老中青三代男人,都真的好帅!

虽然导演经常吝啬地让有的帅锅遮住脸,但那颜值还是挡不住啊啊啊。

妹子们的目光大多聚焦在这部片的小鲜肉们身上,而八八今天想为大家八一八的,却是片中一枚帅大叔——他的真实人生,传奇到爆。

—我是世纪海难的分割线—

敦刻尔克这部片,分海陆空三条线。 陆地上是被猪队友坑坏、变成瓮中之鳖的40万官兵。看历史书时会觉得40万只是一个数字,而电影里你会看到,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茫然无助的年轻人。

海面上,是开着自家渔船、游艇去捞人的腐国普通百姓。片中在这条线上着重描绘的,是一枚开着自家游艇、带着自家儿子和小帮手奔赴战场的老年大叔。

这枚大叔一直很冷静。被他救上船的幸存者,因战争恐惧症意外制造出一场危机,他理智应对;把一批士兵救上船后遭遇敌军飞机轰炸,他从容化解。只有在儿子犹豫救不救一名落水飞行员的时候,他语气中才流露出激动的情绪。

大叔没有煽情的话语,或令人热血澎湃的举动。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他看似平淡寻常的语气动作里,有多少令人动容的不同寻常。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诺兰刻意的淡化,否则光是这条线,就不难拍出《血战钢锯岭》式的热血澎湃。因为,游艇大叔的原型,比钢锯岭那位更加传奇。

真实历史上的游艇大叔,名叫查尔斯.莱托勒(CharleLightoller)。像敦刻尔克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在那28年前,他遭遇过史上最可怕的海难: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没错,就是杰克和露丝的那次海难。

莱托勒是泰坦尼克号的二副,幸存者中级别最高的船员。海难中他是拯救多人的英雄,同时也引发过不小的争议。

这是泰坦尼克号启航时高级船员们的合影,后排左起第二位就是莱托勒。

1997年大片《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无数人为杰克和露西的爱情故事落泪。两位主角纯属虚构,配角中却有许多真实历史人物,其中就包括了莱托勒。

片中有不少情节,还原了当时的真实情景。比如泰坦尼克号不幸撞上冰山后,莱托勒先是请示大副:是否放救生艇让乘客逃生,大副却以为大船更安全,做出错误决定阻止了他。

莱托勒只好越级请示船长,这才得到了放艇、让妇孺先走的批示。可以说,如果不是莱托勒的果断,那一夜丧生的人会更多。

得到船长的指示后,莱托勒跟大副分别负责左右两边船舷的救生艇工作。大副相对灵活,他这边的救生艇如果妇孺先上船后还有空位,他会允许部分男士上去。莱托勒却是坚守原则,宁可空着位置也不让男人上船。

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泰坦尼克号上的上流社会绅士们大多展现出高贵的骑士风度,把妻子孩子们护送上救生艇,自己留在船上从容赴死。

但试图打破规则、上救生艇逃亡的男士当然也不乏其人。

卡梅隆在开拍《泰坦尼克号》之前,曾仔细查阅过幸存者们的回忆叙述。因此片中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露西的未婚夫注意到了大副和莱托勒的区别,他假装自己是一名小女孩的父亲,从大副这一侧溜上了救生船。

卡梅隆没有让露西未婚夫从莱托勒这边上救生艇,因为他和其他幸存者的口供都证实,他自始至终只放了一个男人上艇——按规定每艘救生艇上应当配备两名水手,当他发现其中一艘上只有一名船员时,高呼还有没有懂驾船的男士。

乘客中有一人应声而出,莱托勒让他自行攀援船缆到救生艇去,以证明他确实有水手经验和技能。

莱托勒的坚守原则,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因为多艘逃生艇都没有坐满,如果当时他允许部分男士上船,应该能挽救更多生命。不过那次海难罹难人数众多,主要还是因为船只本身设计的缺陷:配备的救生艇远远少于乘客人数。

在混乱的情况下,如果临时放水导致人群一哄而上,很可能会令救生艇上众人都翻落水中。片中就有莱托勒威胁开枪、维持秩序的镜头。

有人认为莱托勒过于迂腐死板,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泰坦尼克号上许多像他一样信奉妇孺优先、男士必须殿后的绅士们,在那个悲惨的夜晚,缔造了许多人性闪光的时刻。

莱托勒并不是只以这种价值观要求别人,而是自己也身体力行之。放到最后一艘救生艇时,大副曾让莱托勒也坐进去,他坚定地拒绝了,在大船上留到最后。

《泰坦尼克号》电影中,船长在驾驶舱中坚守岗位,与船共沉。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因为幸存者中没有人看到船长的最后一刻,只知道船长和大副都殉难身亡。

莱托勒也在船上工作到最后,直到船沉时才跳海。他后来回忆说,跳进冰冷海水时,仿佛一千把小刀同时刺进身体。没坐上救生艇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抵御不住摄氏零下二度的刺骨寒冷,没能挨到救援的时刻。

莱托勒跳海后被发动机的水流卷进水深处,幸亏命大才重新挣扎回水面上。

这时装载了乘客的救生艇大多已远去,他视线所及只看到倒翻在水中的一艘。莱托勒游过去爬上船底时,上面已经有三十多个人。

美国作家沃尔特.洛德(walter lord)1955年采访了60多名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推出纪实书籍《此夜永难忘》(A night to remember)。书中除了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详细回忆,还有沉船后幸存者们在救生艇上,各种混乱的场景。

莱托勒所在的倒翻船底上,也是危机重重。随着爬上去的人越来越多,船越来越吃不住重量,加上大风大浪,它更是不住摇晃。

船身下的空气不断漏出,每分钟都往水里下沉些许,这时候上面的人还为琐事发生小摩擦,更加令人心慌:不管谁一个冲动,就可能让所有人都翻进海里。

幸好这艘船上有莱托勒。他用沉稳的声音,指挥所有人站起来排成两列,每当船身波动他就高喊“站右、站左”,让众人左右移动身体的重量,协同行动保持船身的平衡。

莱托勒还发现电报员布莱德也在船上,便问他当时发报后附近有哪些船做出了回应,并立刻向众人传递有哪艘船正赶来救援的消息,振作士气。

靠着莱托勒的指挥,这艘倒翻小船上只有三人失去力气滑落丧生,其他30多人奇迹般地坚持了几个小时,直到天明。

这时候,收到求救电报的一艘客船克尔巴阡号赶到了沉船现场,但莱托勒所在的倒翻小船跟它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已经在逐渐下沉。

眼看就要坚持不住时,莱托勒发现了附近还有别的救生艇,掏出指挥官的口哨响亮地吹了一声。两艘小艇应声赶来,分头把三十几人拉了上去。

散落周围的救生艇先后往克尔巴阡号划去,幸存者们一个接一个上了船。

莱托勒所在的救生艇最后才脱险。这艘法定载客60人的小艇装上了75人,因此移动速度十分缓慢,而风浪又在不断加大,它向大船靠拢的过程惊险万状,大船和小船上的所有人,心都悬到了嗓子边。

无论是从倒翻小船到救生艇,还是从救生艇到克尔巴阡号,莱托勒都是一直等到所有人都安全转移,才最后一个上船。

危难时指挥若定、遇救时先人后己的职业操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莱托勒做到了。翻底小船上的三十多人,靠着他的沉着冷静,终于逃出生天。

—我是游艇大叔的分割线—

克尔巴阡号抵达纽约后,泰坦尼克号的其他幸存者很快分别回家了,莱托勒面前还有漫长的征程:就此次事故开启调查的听证会,他一次又一次地出席作证。

网上现在还能搜到莱托勒的证词记录。这起灾难如此重大,又如此出人意料,官方调查自然格外繁复慎重。

不过当时的调查官也有个别不太专业的,以至于有人竟问出“冰山是什么做的”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从记录中可以看到,莱托勒依然耐心得体地一一回答。

漫长的调查过程相当难熬,当莱托勒终于获得“解放”时,身边人可以觉察出他明显松了一口气。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些台词,也参考了莱托勒的证词,比如出事那晚他说的这句:我从没见过这么平静的海面。

莱托勒在调查听证会所做的证词,都尽力维护船运公司,强调那一夜的海难是非人力可控的意外灾难,船长和船员在操作上都没有明显失误。

直到数十年后英国广播公司的专访中,他才说出那一晚的灾难,有本可避免的人为失误。

2010年,莱托勒的孙女、小说家露易丝.帕顿出了一本书。书中指称莱托勒曾告诉妻子,由于船上执行的新旧两套指令系统截然相反,给掌舵员造成混乱,本应驾驶大船避开冰山,却失误撞了上去。

书中还指撞上冰山后,航运公司主席伊斯梅要求船长继续往前开,这个错误的决定让海水涌进船体,加速了泰坦尼克号的下沉。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也出现了伊斯梅,他在事故发生后早早上了逃生艇。这是真实历史,由于他不顾弱小妇孺只顾自己逃命的举动,伊斯梅获救后成为英美报章猛烈抨击和嘲讽的对象。

当时泰坦尼克号上的各类通关文件等,都是由伊斯梅签署的。作为大BOSS,他的命令船长确实无法违抗。

莱托勒的孙女称爷爷曾被伊斯梅威胁说,如果他在听证会中说出实话,公司就会破产,他的同事们都会坐牢或失业,他不得不违心做出“航运公司无责”的证词。不过她出书时莱托勒早已去世,他到底有没有这么说过,也无从查证了。

泰坦尼克号海难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莱托勒当上了皇家海军第117号鱼雷艇(HMTB-117)的艇长,某天发现一艘往伦敦开的德军飞艇时,他立刻下令射击,飞艇被迫放弃了对伦敦的轰炸行动,提前返航。

莱托勒因此被提升为Garry 号驱逐舰舰长,在一次海上战役中,他指挥驱逐舰击沉了一艘德国U型潜艇。这两次行动让他获得两枚勋章,成了战争英雄。

战争结束后莱托勒又工作了两年,却发现跟泰坦尼克号有关的所有人和事·,都成了航运公司的阴影和忌讳,因此无论他能力多强,都难有施展的空间。心灰意冷之下,莱托勒提出了辞职。

离开公司后莱托勒和妻子一起开了家小客栈,还写过一本《泰坦尼克以及另一些船》,成为英国当时的畅销书。

开宾馆和出书让莱托勒攒下了一笔积蓄,他买下了一艘58英尺长(八八注:约17米)、可载12人的游艇,取名为“流浪者号”。

1939年,莱托勒接到了英国军方的一个电话。他随即和妻子一起驾船出游,穿越北海经过德国边境时,他不动声色地在脑海中记下观察到的一切,回国后一一向军方汇报。

第二年,他又接到了军方的电话。这次,他们提出借用“流浪者号”,由海军士兵驾驶去敦刻尔克、参与搭救被困在那里的40万英法联军。

莱托勒的回答是:流浪者号可以去敦刻尔克救人,但这艘艇只能由我来开。

当时66岁、已经退休的莱托勒义无反顾地带着儿子和帮工启航时,40万壮小伙正陷入绝境。

天上是敌人的战机,海中是敌人的潜艇。他们刚刚列队上船,坐下喘口气喝杯水,船只就被击沉。一次,又一次。

如果失去这40万小伙,英国将再没有可以一战的年轻人,只能投降。在当时的形势下,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只盼着能捞个三万人回来,就不错了。

英国军方和大BOSS都束手无策之际,大不列颠的普通百姓驾着自家的渔船、游艇、和各种民用船只冲上前线,缔造了把33万人运回家的奇迹。

莱托勒就是这些奇迹缔造者中的一员。

本可把船交给海军,却坚持自己上阵冒险,无疑是一种高贵的行为。像一个真正的绅士那样行动,是他一辈子的信条,正如几十年前泰坦尼克号沉没那一夜,他和船上许多人身体力行的那样。

也是在那一夜,他坚持只有妇孺能上救生艇,但这样的坚守原则也让一部分人丧失了逃生的机会。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还特地设计了这艘船的设计师向莱托勒指出这一点的一幕。

没有人知道莱托勒是否因此后悔过,只知道在敦刻尔克拯救行动中,他不停地救人。他让获救的士兵一个个平躺在船舱里和甲板上,不留一丝空隙,直到船实在超重过多出现下沉的危险,才不再往上接人。

当他驾驶着这艘船、穿过枪林弹雨回到英国,接应人员目瞪口呆:这艘法定只能承载12人的游艇,被他装下了125人:甲板下75人,甲板上50人。

影片中老船长成功驾船躲避开德军轰炸,在获救士兵佩服的询问下,他才说出了大儿子是空军驾驶员,但已为国捐躯的伤痛。现实生活中,曾为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的是莱托勒小儿子赫伯特,他遇难时年仅22岁。

影片中当老船长淡淡地说出一句:“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可为什么却让年轻的孩子去送死”,八八泪目了。

让八八感动的还有一幕,当获救士兵们回到英国,羞愧地对递上毯子的老人说:我们除了逃命啥都没做,老人却说:这就足够了。

莱托勒的故事告诉我们,财富权势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只要拥有闪闪发光的人格,就能缔造奇迹,活出别人几辈子的精彩。

编辑助理:90后学姐&游泳圈


推荐: | 一辈子的书 | 一辈子够用的 | 一辈子牵住你的手 | 送别人的礼物 | 别人送的毕业

本文标题:这个男人的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八辈子的模样!

这个 人的 一辈子 出了 别人 辈子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5-03 07:48:38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