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听了这位“大师”的话,明朝早两百年就成南明了

2017-01-12 11:04:33

新闻中心>皇帝说史>正文内容

作者丨胡丹

明朝的精锐武备——京师三大营,在1449年的“土木之役”中损失殆尽,京城防守十分空虚。此时北京内外,人心惶惶,生怕京城守不住。有个叫徐珵(音程)的翰林官员,是个兼职的算命先生,喜欢谈兵,擅长星卜。国难当头,他掐指一算,发觉不好,再半夜登上屋顶仰观天象,益发觉得时运不济,认定北京无法防守!

这世上,有两种算命先生,一种是学了点皮毛,专门唬人骗钱(街头卖艺级);一种术学高深,手段高明,连自己都深信不疑(周旋于公卿名流间的“大师”,古今一例)。徐珵属后者。他这么一算一看,心里便发毛,大起恐慌,赶紧将家属秘密送到南方避难。说句题外的话,徐珵是南直隶苏州人,他有一个外孙,姓祝名允明号枝山……

好,还说回徐珵。他偷偷把家属送走了,可他本人是朝廷命官,走不了。大概他是真急了,所以当朝廷向廷臣咨问防守之计时,竟公然鼓噪迁都,大言道: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

他竟然胡说明朝大势(天命)已去,唯有逃跑,才是活路!他自己逃跑不说,还要携裹着朝廷一块儿逃。若朝廷真听信了他的邪,一旦开路,那从此就是“南明”了。

徐珵的危言,令舆论大哗。

在大敌当前、局势危如累卵的时刻,徐珵发表这样的言论,可比动摇军心。戏文里不是唱,“动摇军心者斩”吗?徐珵就该斩!

当时就有两个人骂了徐珵,他们是一个太监和一位名臣。

这位名臣,是景泰年间朝廷的中流砥柱于谦(就是写《石灰吟》的那位)。据实录记载,京师戒严后,北京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汹汹,群臣聚哭于朝。徐珵公然倡议南迁,礼部尚书胡濙道:“文皇(朱棣)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他说先帝陵寝在此,不可迁。

兵部侍郎于谦的口气严厉得多,他道:“再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他提出,“为今之计,应速召天下勤王兵马死守”。

阁臣陈循附议:“于侍郎言是。”

于是众人皆曰:“是!”

多亏于谦疾言厉色,疾呼“言南迁者斩”,才将迁都的谬论坚决压制下来。不然,用词稍缓,逃跑主义借着“天象”煽风点火,恐慌情绪会像流感一样迅速扩散,那真要大事不好了。

至于那位太监,记载不一,有说是金英,也有说是兴安,两位都是司礼监太监。

据《国朝献征录》所收《金英传》记载,当土木之变后,人心汹汹,徐珵“最有时名”,金英趋往问计,徐珵趁机托出南迁之计——之前他只是偷偷溜,在私室与人密议,这回当作政见公开提出来。

金英可能是奉景帝之命,私下了解各方舆情,他还去拜访了成山侯王通。这位王侯爷也不是什么名将,宣德年间弃交阯时,他是总兵大将,后来成为替罪羊,坐了十几年的牢,正统四年获释后,一直在家闲住。这回国家又逢大难,金太监登门问计,可惜王侯爷的本领不见长,说来说去只有一计,那就是把京城的壕沟挖得深深的。

金英连问两位当世“名臣”,才兼文武,却都是这般“高见”,不由得大为鄙视,他慨然对众人道:“此时当竭力固守,召勤王之师于四方,足以捍虏。有以迁都为言者,上必诛之无赦!”金英以“上意”为言,不知名地骂了徐珵,众心乃定。

世人多知于谦说“再言南迁者可斩”,而不知金太监说“有以迁都为言者,上必诛之无赦”,其实金英这句话更重要,是真正的一锤定音。因为于谦只是兵部侍郎,还没得到景泰帝的宠信,而金英是皇帝身边近臣,又是代表皇上采择舆情,轻重自不一样。当时郕王刚刚被推上宝座,毫无政治经验,而这宝座又摇摇晃晃不稳当,他除了几个王府旧臣,更无大臣可以依靠,这时要他拿那么大的主意,委实作难。金英采回来的意见就非常关键了,将直接影响景帝的决策。也可以这么说,金英当众表态,吐露的是圣意,而于谦只是发表个人意见。

可见金英在那个飘摇动荡的时刻,为国家的稳定,还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都说字如其人,可徐有贞心术这么坏,为何字写的这么好?)

也有一种记载,说斥责徐珵的,是司礼太监兴安。

据《明英宗实录》,土木之变后,正是用人之时,有人向朝廷推荐徐珵,说此人有大才,景帝便将其召入问计。徐珵一边哭一边拿星象、历数说话,称天命已去,无能为矣,请皇上急幸南京。尚书胡濙、阁臣陈循等力称不可,太监兴安厉声叱道:“祖宗陵寝宗庙在此,将谁与守?”徐珵乃大惭而出。不久传诏:凡妄议南迁者,必处以死!

兴安厉声否决了迁都之议,他觉得持迁都观点的人肯定不少,建议景帝下诏加以禁止,并向天下宣示朝廷坚守的决心。诏书还禁止京官送家属离开北京——可见偷逃者绝不止徐珵一人。

实录是明朝官修的国史,上述记载可信。其实,到底是谁严叱了徐珵,不必细究,只要是坚决反对逃跑,并且勇于明示坚守的态度,就等于“叱之”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英、兴安和于谦都叱责了徐珵。

当时还有一位大太监,也为朝廷定策出了力。

郕王朱祁钰初即位时,英宗之母孙太后对朝政也有一定发言权。当阁部齐心,表达了死守的态度后,禁中尚怀疑惧,孙太后便咨问司礼太监李永昌的意见。永昌道:“陵庙宫阙在此,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此,一旦朝廷播迁,大事去矣。南宋不正是前车之鉴吗?”他用靖康之耻切谏,孙太后听了,始断绝了南迁的念头。

这样,由于外廷群臣和内廷大佬皆力主坚守,太后和景帝的意志也趋坚定——“由是中外始有固志”。

在兴安的大力举荐下,于谦得到重用,被擢升为兵部尚书。在他的主持下,选将练兵,婴城固守,瓦剌大军终不得逞,很快悻悻退去。而那位“徐大师”,因为荒谬的言论,从此坏了名声。从此以后,他发现,每次有迁官的机会,他总升不了,机遇跟他打起了擦边球。好教人懊恼!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不是吏部不推举他,而是他的名头被景帝记住了,每次见到他的名字都厌恶,将其一笔抹去。看来这辈子甭想升官了!徐珵没办法,只好改名“有贞”,仿佛向天子喊话:“俺是贞洁的!”

本文摘自胡丹:《大明那些九千岁》第2部《大太监斗法》,太白文艺出版社,2016年


推荐: | 如果你了解我 | 如果你在就好了 | 大师早餐机 | 韩国的这位大 | 过完年就到春

本文标题:如果听了这位“大师”的话,明朝早两百年就成南明了

如果 听了 这位 大师 的话 明朝 百年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5-16 07:33:37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