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中的斩首、验首及其怪现象

2016-12-26 06:40:13

新闻中心>皇帝说史>正文内容

作者丨胡丹

(一)

明代疆域辽阔,其边疆形势,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北虏”与“南倭”。“北虏”泛指北方万里“九边”外的游牧部族,除了蒙古各部(鞑靼、瓦剌、兀良哈),也包括东边辽东镇外的女真(后来的满洲)以及西边甘肃镇外的番部。“南倭”,顾名思义就是东南沿海的倭寇。虏与倭分别来自内陆和海洋,他们是明朝最主要也是最为凶恶的敌人,使得明朝在战略上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形势。其他地区如西南,虽然也时常不宁,然究未为大患。

明朝自永乐以后,已绝少出动大兵团出境征伐,战略上转攻为守,并逐渐形成了沿“九边”分镇(大型军镇)列戍的形势。后来在宣德与成化年间,曾一度动员较大兵力,到辽东边外实行讨伐作战,但战果寥寥。其他多数时间里,就是骑边墙(即今天所称的长城)防守,辅之以遣轻骑锐卒对漠北进行奇袭,名为“捣巢”。

(明朝疆域辽阔,但并不是帝国)

(二)

在总体被动的国防态势下,明朝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持续的对外战争,以解决边疆问题,就像汉代对匈奴、唐对突厥所做的那样。因此明朝实行以斩首来论军功的制度。这是“暴秦”曾经实行的军事制度。

秦朝以斩首授爵,而明朝则赏银或论军功升级。

一颗首级可换赏银多少两,总无一定的价值,随具体情况而定,从5两到30、50两的都有(市价在变,首级价值也在变,可见人头真是有市、有价的)。

敌人首级论军功,怎么论,各边情形和不同时期,也不一样。有斩首一级就升一级的,也有要攒2到3颗脑袋升一级的。攒脑袋不是说把人头存起来,明军出征,有专门的官员纪功(主要是兼负监军任务的御史或给事中),把首级送他那里验看了,记录在案即可。

明代主要是防御作战,斩获首级不易,所以斩首一百、二百级就是大捷。据说明中期明武宗亲自率军与北虏大战,冒着“銮舆失陷”的风险,辛苦一场,只带回来16颗敌首。由于首级重要而稀缺,于是成为军中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商品。有些军官(尤其是那些主将大官带到军中的亲随),自己打仗不敢向前,看见别人获首级,又艳羡,就要么用强夺取,要么开高价买过来。他们的目的只为升级,而有些士兵更重现财,也乐意交换。这就使斩获敌首失去了激励将士的初意,在军队中形成首级交易的歪风。

(明军大量使用火器,其士兵腰间多悬一种名叫“解手刀”的匕首,就是用来割首级的)

还有更坏的一种风气,也是古代军队中常见的习气,就是杀平民冒功。

大军出师,最遭殃的总是百姓,敌方之民自不必说,就是己方小民,也往往无辜遭难。明代有一句民谚,就说盗贼来了如篦(一种密齿的梳子),官军来了如剃——自家养的军人更狠。

(三)

先说对敌,本来明军如果不出塞的话,基本上就是一无所获,或者偷偷杀些商人行旅,但九边明军经常在每年秋季,几路出动,实行大规模的“烧荒”(此事本号前面有文讲过),躲避不及的部族就要倒大霉了。还有些时候,明军会派出精锐,出塞几百里,对预先侦查好的固定目标(如在某地驻牧的部落)实施“捣巢”作战,以歼灭其有生力量。这种作战以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为主要目标,往往也有大斩获。明中期斩首几百级的“大捷”,多是捣巢的战果。在出塞前,明军已进行了详细的侦查,待敌部主力出外之机,突袭其老营,所以所杀者多是妇孺老弱。

就有人拿妇女的首级冒功。

虽说女子之头是不许记功的,但蒙古男妇多是大圆盘子脸,相貌相差不大(不是我说的哈!),而且砍下来的头,血污污的,奇形怪状,时日稍久,还发胀变形,是男是女,很难辨认。就有人企图蒙混过关,拿无辜者的生命换他们的酒钱。

可朝廷纪功御史也不是白吃的,久而久之,他们也有了经验,遇到疑难的头颅,往水里一扔,凡面朝上浮的,便是男人,面朝下的,便是女人。我也不晓得这法子科学不科学,但听人讲,河里的女尸都是面朝下漂着的,而男尸都是仰面浮在水面。或许首级入水,也不会溜溜打转,而按性别俯仰?(请法医朋友谈谈,有这理么?)

刚才说了,恶卒不单杀妇孺充数,为了冒功,他们甚至连本国百姓也不放过,只要斫去首级,请得赏就好。那么这将如何辨别呢?

说起来,大明百姓有一样特征,是北虏没有的,可以作为辨别“华夷”的一项依据。那就是看额头上有无网巾的勒痕。网巾是朱元璋的发明,用来套在头上,防止拢起来的头发松散,然后在外面加戴帽子。明朝男人基本上都要戴网巾(古代朝鲜人也戴),由于长年戴在头上,必然在额头上留下网格状的印痕。把头拿过来一检查,有网痕的,就是明朝人,没有的,才是虏鞑。如果士兵缴上来的人头上有戴网巾的痕迹,那他九成就有杀平民冒功的嫌疑了!

(明人仇英《抗倭图卷》。船里的倭寇俘虏,大概首级不保。倭人那秃瓢,当时往往悬之街市路口)

在历史上的战争中,有筑“京观”以炫耀武功的举动。可能到明朝时,人类的文明程度有所加强,不再拿人头建“荣誉台”了;而且明朝对外战争中斩获渐少,真要筑起来,堆头太小,不太好看,再说人头还要拿回去报功请赏,筑了京观,未免浪费。所以筑京观这么恐怖的事几乎绝迹了。但在明朝末年的朝鲜战争(抗倭援朝)中,日军还保留了这种野蛮的军俗。明军将士如果战死,很容易失去首级,被日本人堆起来做成京观。后来战死者太多,日本人就不割头了,而是改为割耳,而且必须是一边耳朵(左耳)。人的两边耳朵是很容易区分的,一只耳朵就代表了一颗人头,然后装在坛瓮里,运回国去,作为军功的证明。埋耳朵的地方,后来被称为“耳冢”。

其实,斩首论功,不是一个好办法,容易导致种种弊端。大将之功次,还是要看能否破敌克胜,不应该拿首级来论功。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


推荐: | 可怕的现象 | 军队手表 | 军队模型 | 军队服装 | 军队帐篷

本文标题:明朝军队中的斩首、验首及其怪现象

明朝 军队 中的 斩首 验首 及其 现象

网站首页 | 百分之一旗舰店 | 拼多多优惠券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2024-05-16 07:56:53

Copyright © 2024 百分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61460号-4